很多人喜歡日本廣告,因為不論是文案或是圖像,日本民族特有的細膩視角和極強的觀察力,總能找到一些讓身為外國人的我們也能高度共鳴,深受感動的創意。上個月我去了日本幾天,今天就來分享一些在路上看到的有趣創意吧!
想放鬆又怕被老婆罵?沒問題!我罩你!
喝酒是很多上班族紓壓的重要管道。但對有家室的人來說,想要透過喝酒紓壓就沒那麼容易了。公司應酬還好說,如果只是想要有個小小的 Me time 呢?
需要預約排隊的地方不行,因為能偷閒的時間總是很短。
出菜太久的不行,同樣是時間考量。時間長了就要被老婆發現了。
京都站前地下街有一家居酒屋,就在下午時段掛出告示:「即到即喝!怕老婆又想放鬆時的最佳去處!」
在下午三點左右,顯然是外出洽公告一段落的時刻,小小居酒屋裡擠滿了西裝畢挺的大叔。
這當然不只是餐廳的貼心舉措。開整天的日式餐廳,比起甜鹹都有全天都有散客來往的西式餐廳,下午的業績著實令人煩惱,這種餐廳出的料理也不適合包成下午茶來賣,試想,誰會在下午茶時點生魚片呢?自然女性顧客就先 Pass。更別說日本的單身女性顧客不會一個人光顧這種傳統氛圍的日式餐廳,容易被認為是「寂寞的女人」。因此,還是得抓住男性目光才行。
餐廳找到中年男性上班族的心聲,讓過路客覺得「在這裡歇歇腳,喝一杯酒好像很棒」的感覺,願意欣然走進去點一杯,接受這種男性的 Me time 的提議。日本男性的心理包袱並不少,就讓我們看下一個例子。
不是喜歡保養才買保養品的男人
我想分享之前閱讀的一本專門分析使用者心理需求書籍中看到的案例,同樣也是日本案例。這個案例給我的省思很大,所以每次在思考行銷策略時,我都會試圖從這個案例的思維邏輯著手,才能解決問題背後的問題。
有一間大型保養品企業,看到男性保養品的商機,便想進攻男性市場。然而在事前的使用者訪談中,幾乎清一色男性都說「沒有保養需求」。
這是爲什麼呢?
因為大多男性,尤其是傳統教育長大的男性,他們的保養大多都是為了別人而保養。換句話說,日本男性的保養行為是為了「交易」好的形象。
例如:
想讓青春期的女兒不覺得自己爸爸很挫,增進親子關係。
想要出去見客戶時不要狼狽油膩,增加客戶好感。
想讓妻子重拾當初戀愛中對他的愛意,增進夫妻情趣
...等等。
所以如果問卷設計的走向是「你需不需要保養品」,幾乎不會得到答案,反而會讓行銷人員錯失商機。但是如果把問卷設計走向改成「你對改善人際關係的需求 / 困擾」是什麼?就會有很多驚喜發現。 同上,這樣見林不見樹的使用者需求挖掘方式,也能帶來商業模式和產品模式的創新。
重點永遠都不是產品,而是用戶想要透過你,過什麼樣的生活。
與所有行銷人員彼此勉勵:)